自全省主動創(chuàng)穩(wěn)行動開展以來,甘肅省司法行政系統結合全省“三抓三促”行動,聚焦群眾期盼,以常態(tài)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為突破口,堅持學習和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人民調解路徑,持續(xù)強化便民法律服務,以實際行動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筑牢社會穩(wěn)定“第一道防線”。
人民調解讓堵心路變寬心路
近日,平涼市靈臺縣獨店司法所成功調解一起鄰里矛盾。張某家和王某家共用一條小路出行,從2023年開始,王某在小路隨意停車,并搭建玉米棚,導致張某收糧食的車無法進出,給張某和其家人造成了極大的不方便,因而屢次發(fā)生糾紛。雙方商談時多有爭執(zhí),經村委會多次調解未果,遂向獨店司法所尋求幫助和申請調解。司法所調解員與雙方當事人積極溝通,聽取各自意見和訴求,從法律角度出發(fā),耐心疏導,深入講解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甘肅省《村莊和集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管理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著重做好化怨解怨工作。經調解員運用“換位思考法”“案例引導法”曉以利害、積極引導,最終王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構成違法,當天下午拆除了玉米棚,雙方達成共識,簽訂了調解協議,繼續(xù)共用出行道路,至此該起糾紛成功化解。
法律援助暖心上門解煩憂
“我老婆在打工過程中受傷嚴重,現在無法正常行動,愁人呢......”近日,一男子在隴南市徽縣法律援助中心向工作人員訴說。工作人員耐心疏導來訪群眾情緒,仔細傾聽了解情況得知,該男子妻子閆某在協助雇主工作過程中,不慎被砸傷右腿造成骨折,雖經住院治療傷情仍未恢復,目前無法行動。經與雇主多次協商,賠償事宜無法達成一致,特委托其丈夫前來咨詢。徽縣法律援助中心立即啟動“綠色通道”,指派律師事務所辦理該案。當日,法援中心工作人員帶領律師,驅車前往閆某住處,耐心傾聽,熱心解答,與當事人及其家屬簽訂代理協議、授權委托書,擬定起訴狀,將審批環(huán)節(jié)和辦案環(huán)節(jié)同時辦理,減少受援人往返奔波,引導當事人理性維權。
“容缺受理”讓公證既有溫度又有速度
近日,張掖市公證處接待咨詢臺的工作人員接到一通電話,對方稱其來自天津,其丈夫于數月前在天津的工作崗位上病故。這次趁孩子放暑假回張掖,探親的同時處理丈夫名下在天津的財產問題。但其孩子假期接近尾聲,著急回天津。對此,工作人員一邊安撫好對方情緒,一邊詢問辦理繼承權公證事項現有的材料。談話中得知,其孩子出生后跟天津的姥姥在一個戶口簿上,現有證件無法反映出他們之間的親屬關系,且孩子的出生醫(yī)學證明和獨生子女證此刻鎖在天津家中。得知此情況后,工作人員跟具體經辦的公證員溝通后,決定為他們提供“容缺受理”服務,先行受理為他們辦理,缺失的材料待當事人回天津后補齊,公證書通過郵寄的方式送達,并在臨近下班時間,主動告知其可以提供“延時服務”。在辦理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解答了相關法律疑惑,解除了兩位被繼承人父母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