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武威市天祝縣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理念和機制創(chuàng)新為核心,形成綜治中心對接牽引,三條渠道受理流轉民情、警情、案情,6個專業(yè)調委會和N支隨駐隊伍協(xié)同發(fā)力的“1+3+6+N”訪調、訴調、警調聯動的閉環(huán)工作模式,推動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一中心”牽引打造糾紛“集散地”
成立訴調(訪調警調)對接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tǒng)合力量、協(xié)調推進。在縣綜治中心建立訴調(訪調警調)對接中心,訴訟服務、速裁快審團隊入駐,指導和開展矛盾調解、司法確認、速裁快審,提供法律咨詢等便民服務,形成1個中心牽引,6個調解委員會及隨駐單位為主體的矛盾糾紛“集散地”。按照“中心吹哨,部門報到”的方式,14個部門作為隨駐單位,隨時聽“哨”進駐調解。單位為主體的矛盾糾紛“集散地”,形成了社會事務“一站式”受理,集中辦公“一體化”運作、接待群眾“一條龍”服務、解決問題“一攬子”化解的基層社會服務管理新機制?!坝屑m紛找中心”現已成為群眾的共識。
“三渠道”聚合暢通群眾訴求表達
按照“宜調則調、應調盡調”的原則,天??h綜治中心將當事人起訴至法院并愿意調解的民商事、行政糾紛推送至訴調對接中心,建檔后根據類型分流派單跟進調解。同時將信訪大廳受理的矛盾糾紛,對法律性、專業(yè)性較強的民商事糾紛推送至訴調對接中心,根據類型分流派單跟進調解。將110警情類矛盾糾紛,推送至訴調對接中心,派單分流化解。通過三種渠道的聚合,將訴調對接與訪調對接、警調對接有效銜接起來,實現有機統(tǒng)一,暢通訴求表達“主渠道”,推動基層治理從化訴止爭向少訴無訴轉變。
“六輪”驅動構筑矛盾化解“大本營”
天??h在建設項目較多、矛盾糾紛易發(fā)多發(fā)高發(fā)的部門、行業(yè)、領域成立6個調解委員會,20人常駐縣綜治中心,26名律師、18名心理咨詢師輪流進駐坐班,司法、法院及時保障調解員辦案補貼,有效提高社會調解員的積極性,構成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大本營”和“主陣地”。對法院、信訪大廳和110分流到中心的矛盾糾紛,根據調解隊伍實際、矛盾糾紛類型、責任主體等,實行精準派單,第一時間進行調解,實現事心雙解、案結事了。
用好“N支隊伍”夯實“壓艙石”
為使矛盾糾紛得到依法、公正、權威、高效化解,提高“三調”對接工作效率和質量,將縣直14個“吹哨”型隨駐單位,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管理,緊密溝通協(xié)作,對疑難復雜糾紛、重大特殊事項及涉及責任主體多的矛盾糾紛,通過召開聯席會議、會商研判、縣級領導接訪等方式合力攻堅,推動問題解決。僅10月和11月,就新收民商事、行政案件508件,對接流轉375件,已調解261件,分流率73.8%,調解率69.6%。分流對接家暴、婚戀、土地等矛盾糾紛類警情3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