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能動司法如何貫穿審判工作始終
四級法院代表共話司法實踐與未來
能動司法既是人民法院融入和服務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具體實踐,對人民法院來說也是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涉及法院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tǒng)工程。
12月15日,“新時代能動司法(法院場)研討會”在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召開。來自最高法和北京、江蘇、浙江、山東、上海、成都、廈門、廣州等地的四級法院代表作交流發(fā)言。會議展示了新時代人民法院在能動司法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及成果,研究并探索解決相關問題,為新時代人民法院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實踐經驗與智慧。
堅持訴源治理“治未病”
“加強訴源治理工作是新發(fā)展階段商事審判工作堅持新時代能動司法理念的重要抓手?!弊罡叻穸ジ蓖ラL周倫軍說。
周倫軍介紹稱,今年以來,最高法民二庭針對商事審判中信用卡糾紛和保證保險糾紛占比較大且上升較快等情況,在與多地法院、社會治理中心、監(jiān)管部門、行業(yè)組織、金融機構實地交流訪談、數據綜合分析和商請有關職能部門協同的基礎上,形成《關于信用卡糾紛訴源治理的調研報告》和《保證保險糾紛訴源治理專項調研報告》,并在此基礎上及時起草制發(fā)司法建議。
各地法院也結合地方情況與法院工作,圍繞如何在訴前端深入推動訴源治理、最大限度減少訴訟增量展開討論。
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安鳳德介紹,針對北京法院專屬管轄的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授權確權第一審行政案件數量始終處于高位的情況,北京法院主動協同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展訴源治理,共同探索從前端加強訴源治理的路徑,推出行政訴前和解等組合式訴前化解方式,今年以來訴前化解商標行政爭議數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6%,該類案件收案同比下降了31.8%。
“成都涉醫(yī)美保理合同案件占到全國的54.15%。對此,成都法院進行穿透性審查,及時統(tǒng)一裁判規(guī)則與法律適用,案件從2021年的1910件斷崖式下跌至2023年以來的10件,撤訴率80%?!彼拇ㄊ〕啥际兄屑壢嗣穹ㄔ狐h組書記、院長楊誠說。
據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傅國慶介紹,山東法院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參與“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設,實現矛盾糾紛前端化解、實質化解。今年以來,山東法院訴前調解成功案件56.8萬件,近三分之一的糾紛化解在訴前。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蔣偉帶來了“無訟社區(qū)”創(chuàng)建的成果,“越秀區(qū)通過以‘無訟社區(qū)’為抓手開展訴源治理,起訴至法院的案件也隨之減少,2022年,越秀法院受理案件數首次回落至10萬件以下。今年以來,新收案件71765件,同比下降11.29%,未結案件數同比下降36.41%?!?nbsp;
發(fā)揮審判職能“治已病”
審判工作是法院工作的核心要務,如何在訴訟內實質化解個案糾紛、確保裁判效果最優(yōu)?
最高法刑三庭庭長陳鴻翔談到了個案審判的重要性,“刑事審判庭持之以恒做好案件審理工作,以高標準、嚴要求把好案件質量關,確保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nbsp;
作為衡量審判質量的重要指標,“服判息訴率”是會場的高頻詞匯之一。
2023年1月至11月,全省法院一審服判息訴率同比上升0.64個百分點。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一級高級法官馬榮道出了這個數字背后的“秘籍”——“我們在辦理具體案件過程中注重裁判說理、辨法析理,使司法裁判對‘文本法’的適用符合人民群眾感受的‘內心法’。”
據介紹,江蘇法院注重強化情理法兼融,審理“空巢老人要求子女探望案”“乘客無視黃燈警告搶上地鐵受傷案”“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等,用一批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的司法裁判回應人民群眾期盼。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郭偉清說:“上海法院從最能反映一審裁判問題的改發(fā)案件入手,由各審判團隊定期梳理轄區(qū)類案分歧及疑難問題,經審委會討論通過后以《改發(fā)案件裁判要點通報》發(fā)布,穩(wěn)定訴訟預期,減少不必要上訴,最大程度避免‘一案結多案生’。兩年來,一審法官普遍反映,有了明確裁判規(guī)則后,一審思路不會跑偏,當事人上訴碰運氣現象明顯改觀,部分轄區(qū)法院一審服判息訴率也有明顯提高?!?nbsp;
“執(zhí)行工作是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闭劦綀?zhí)行環(huán)節(jié)的特殊性,最高法執(zhí)行局局長黃文俊說,“2023年全國法院執(zhí)行案件結案數相比2013年結案數增長237.91%,執(zhí)行到位金額增長220.83%,執(zhí)行效率和效果顯著提升,更多真金白銀及時裝進了勝訴當事人的口袋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nbsp;
加強社會治理“防再病”
案結事了之外,政通人和也是新時代能動司法的題中之義。
“人民法院應在深度識別行政爭議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準確探求糾紛訴求之后所隱含的各種利益沖突的基礎上,將司法所追求的‘公正’和‘法治’理念植入社會治理過程中,既為個案輸出規(guī)則,也為個案背后所隱含的社會治理輸出規(guī)則。”最高法行政庭庭長耿寶建說。
據介紹,為深入研判行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和市場主體需求,北京高院通過實地調研、走訪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征集各方面對加強數據權益保護、數字經濟發(fā)展的司法需求,圍繞服務保障北京“信創(chuàng)領域”“數據交易”“互聯網3.0 ”“自動駕駛”等領域形成調研報告,全面梳理數字經濟領域司法保護相關問題,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近年來,浙江法院在全省全面推進‘共享法庭’建設,依托數字化手段,將人民法院的工作觸角延伸到鎮(zhèn)街、村社等社會治理的最末端,把指導調解、化解糾紛、線上訴訟、普法宣傳、基層治理等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打造一站式訴訟服務、一站式多元解紛 、一站式基層治理的最小支點,得到基層和群眾的廣泛好評。
“‘共享法庭’為提升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效能,尤其是基層社會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提供了有力載體。”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程建樂說。
對于基層法院來說,一線辦案最易發(fā)現各類問題和社會風險,如何在妥善處理個案之余,為行業(yè)治理、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貢獻司法智慧?
“我們通過創(chuàng)新風險預警機制,對辦案中發(fā)現的老年貸、校園貸、醫(yī)美等領域具有普遍性、趨勢性、緊迫性的社會風險,向行業(yè)主管部門、涉案主體或不特定社會公眾發(fā)出《風險警示告示書》,預防糾紛產生或蔓延?!备=ㄊB門市思明區(qū)人民法院黨組書記、代院長黃冬陽介紹說。
此外,參會代表還就法官隊伍培養(yǎng)、司法建議工作等涉及新時代能動司法主題的內容展開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