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高臺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服務新路徑,著力在網格劃分、力量配置、作用發(fā)揮、服務管理、建章立制等方面下功夫,打通城市基層治理“神經末梢”,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科學劃分網格
網格服務管理更加規(guī)范化
迅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堅持因地制宜、標準規(guī)范、科學合理和高效順暢的原則,以《甘肅省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辦法(試行)》為依據,在現有的行政區(qū)劃框架下,根據轄區(qū)面積、地理位置、人口規(guī)模、生活習俗、服務管理事項等要素,統一整合黨建、政法綜治、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jiān)管、衛(wèi)生健康、應急管理等各類網格,對之前編碼的網格重新進行優(yōu)化重組,推動形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的基層治理格局。目前,全縣城市社區(qū)按照每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劃分為一個網格的劃分標準,重新科學劃定基礎網格59個并完成統一編碼工作,選聘配備財政供養(yǎng)社區(qū)工作者59名實名擔任專職網格員,明確網格員職責任務和網格服務管理事項。
充分考慮社會治理實際,繪制網格管理地圖,暢通工作運行機制,持續(xù)加強服務管理,形成黨建引領下的“一網覆蓋、服務齊抓、多元共治、平安共建”的城鄉(xiāng)網格運行體系,全力推進網格服務管理落實見效。健全社區(qū)-支部-網格-樓院四級服務網格,根據不同網格功能定位,差異化制定網格服務管理清單,規(guī)范網格信息報送、隱患排查、矛盾化解、法治宣傳、便民服務、志愿服務等功能作用和服務流程,落實社區(qū)干部網格走訪制度,及時收集社情民意、協調解決群眾訴求,形成了“以網格為基礎、以群眾為主體、以村社聯動為保障”的網格管理新格局,初步實現“一網統管、一網統辦”。
強化陣地建設
網格服務管理更加體系化
樹立抓基層強基礎的鮮明導向,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為網格服務管理指揮部。統籌資源、力量,著力加強網格陣地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讓網格服務有陣地、管理有制度、運行有規(guī)范、工作有指引。充分發(fā)揮綜治中心牽頭抓總的職能作用,聚焦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社會保障、合同詐騙等熱點難點矛盾糾紛,有效推進矛盾糾紛源頭化解、訴前調解,盡最大可能讓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處置在未發(fā)。整合基層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和“全科網格”職能,將服務管理的資源、力量、手段向網格、小區(qū)、樓院和家庭延伸,對綜治維穩(wěn)、社區(qū)矯正、人民調解、民政救助、勞務社保、法律服務等事項“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對政務便民服務事項和群眾相關訴求意見實行“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打造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社區(qū)治理“前沿陣地”和“中心樞紐”。
堅持力量下沉
網格服務管理更加實戰(zhàn)化
在配齊專職網格員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法官、檢察官、警官與律師在網格化社會治理中的職能和專長優(yōu)勢,科學合理安排政法工作力量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圍繞開展法治宣傳、排查治安隱患、調處矛盾糾紛、參與基層治理等重點工作,組織開展“三官一師”進網格活動,確保全縣每個網格至少有1名法官(法官助理)、檢察官(檢察官助理)、警官(輔警、協警)或律師聯系包抓并開展工作。227名“三官一師”力量通過進村入戶實地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及時了解網格工作情況,全面開展上門送法、流動法庭、指尖調解、在線講法等便民服務,協助專職網格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提升網格服務標準化、精準化、便捷化水平,激活基層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助力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持續(xù)開展“一村一警一員一顧問”(一村一名駐村民警、一名平安建設特派員、一名法律工作者),引導群眾形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突出科技賦能
網格服務管理更加智慧化
加強網格智能化建設,深度拓展應用“雪亮工程”,投資4000多萬元分兩期整合架設聯網公共安全視頻監(jiān)控1410路,將教育、水務、城管、環(huán)保和交管等公共監(jiān)控視頻資源進行整合和統一管理調用,實現了跨部門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和應急指揮聯動調度。縣建成智慧安防小區(qū)80個,實現小區(qū)易發(fā)案部位、重點區(qū)域的全天候、無死角視頻覆蓋,打通視頻監(jiān)控建設“最后一公里”。依托已建成的三級“雪亮工程”政法(綜治)分平臺,探索“網格化+信息化”基層治理新模式,建立起以“人、地、事、物、情、組織”為核心的基礎數據庫,不斷擴大綜治信息平臺與網格員的接入面,建設全面覆蓋、動態(tài)跟蹤、互通共享、安全可靠的網格化服務管理綜合系統,使信息化與網格化有效銜接,網格治理效能極大提升。
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
網格服務管理更加多元化
緊緊圍繞抓黨建、促治理、優(yōu)服務,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平臺建設+全科網格+社會組織”工作機制,深化拓展“民情365”、首問責任制、全程代辦制等服務模式,按照“1名樓院長+N名志愿者”的方式將下沉力量編到網格、進入樓院,積極引導動員居民、群團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參與平安建設和基層治理。創(chuàng)新群眾自治機制,健全居民會議、居民代表會議議事規(guī)程和居務監(jiān)督委員會工作規(guī)則,完善居民公約、自治章程,廣泛組建“百姓參政團”“道德評判團”“百事服務團”隊伍,建立“和事佬”“議事會”“居民說事會客廳”等綜治品牌,充分發(fā)揮兩代表一委員、老黨員等作用,運用協商、評理、說事等手段,凝聚共識、定紛止爭,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不斷激發(fā)社會治理的活力。